当前位置: 首页 知识资料 深圳少儿编程培训的项目式教学优势与实践

深圳少儿编程培训的项目式教学优势与实践

2025-09-01

深圳这两年少儿编程机构越开越多,常听家长问:“现在机构都用项目式教学吗?”问了一圈身边的妈妈和机构老师,答案挺实在——不少叫得上名字的机构,早把项目式教学当核心了,不是那种光讲知识点的老路子。

比如童某童美,按年龄分课程,每节课先抛个具体问题:“想做款自己的小游戏吗?”从剧情构思(是“拯救小猫咪”还是“太空冒险”)、角色设计(小怪兽要长几只眼睛)到规则制定(碰到障碍物扣几分),全让孩子自己拿主意。老师不直接教“变量”“循环”,而是蹲在旁边提醒:“要是想让角色一直走,要不要试试循环语句?”上次我见个7岁的小女孩,用Scratch做了款“彩虹搭桥”的游戏,调试了三次才让桥接对位置,结束时举着平板喊:“妈妈你看!我做的游戏能玩啦!”——这不就是把知识点揉进“玩”里了吗?

乐某乐博更会“玩”,把项目式和游戏化拧在一起。比如“智能机器人足球赛”项目,孩子得自己搭机器人、编控制程序、装传感器,还要和队友商量:“我们的机器人是主攻还是防守?”有次去听课,几个男孩为了让机器人踢准球,围在桌子前调了二十分钟代码——有人扶着机器人防止倒,有人记数据,有人翻课本查算法,最后机器人真把球踢进筐里,一群人跳起来拍桌子,连老师都跟着笑。这哪是上课?明明是组队打“编程比赛”。

项目式教学到底好在哪?我家侄子的变化最明显——以前学编程坐十分钟就喊“无聊”,现在每周催着妈妈送他去上课,因为“能做自己的游戏”“能搭会动的机器人”。最让我意外的是他解决问题的本事:上次做游戏时角色老卡壳,他没哭没闹,反而蹲在电脑前试了五次循环语句,最后拍着手喊:“成功了!小鸭子终于能过河啦!”这种“碰到问题—想办法解决”的过程,比背一百遍公式有用多了。

还有团队协作——上次侄子参加机器人项目,和两个小朋友组队,一个想装两个传感器,一个说“装一个就够了”,吵得面红耳赤。老师没直接管,而是让他们试两种方案:装两个的机器人反应更快,装一个的更省电。最后三个孩子商量出“装一个主传感器+一个辅助传感器”的办法,机器人真的赢了比赛——现在侄子再和同学合作,会主动说“我们试试你的办法?”

当然,选项目式机构也得“挑”。先看理念:要是机构光说“我们教孩子写代码”,赶紧走;得找那种说“让孩子在做中学”“培养解决问题的本事”的,比如字符世界,理念就是“不教死知识,要练真本事”。再看课程:有没有“做游戏”“搭机器人”这种具体项目?字符世界的课程表我见过,从AI机器人启蒙到Python人工智能,全是“智能机器人任务挑战”“无人机编队编程”这种能动手的项目,难度慢慢升上去,不会让孩子觉得难。

老师也很关键——字符世界的李俊贤老师我认识,哈工大计算机出身,之前带孩子打VEX世锦赛拿过全能奖,亚洲公开赛还拿了双奖。他上课不照本宣科,比如教机器人编程时,会掏出上次比赛的代码说:“你们看,上次我们用这个算法赢了,要不要试试改改参数?”孩子跟着他做项目,既能学知识点,还能蹭到比赛经验——难怪他们家孩子竞赛获奖率深圳排第一。

说到环境,字符世界的校区我去过百花店,教室特别宽敞,有专门的机器人搭建台、代码实践设备,孩子搭机器人时能转开身,调代码时有足够的桌子放电脑。不像有的机构教室太小,孩子挤在一起,搭个机器人都碰胳膊肘。

对了,他们还有1元体验课——覆盖AI机器人、Scratch、Python、C++信奥赛,我闺蜜带孩子去试了AI机器人启蒙课,孩子本来坐不住,结果跟着老师搭“会避障的机器人”,拧螺丝、调传感器、输代码,整整45分钟没动。结束时抱着机器人不肯放,说:“妈妈,我下次还要来做游戏!”闺蜜说:“从来没见他这么专注过,原来编程不是‘背代码’,是‘做东西’啊。”

其实对孩子来说,学编程不是为了当“小码农”,而是学会“怎么想点子、怎么和别人合作、怎么解决问题”。项目式教学就是把这些本事揉进一个个具体的项目里——比如搭个会避障的机器人,做款自己的小游戏,设计个垃圾分类识别系统。当孩子完成项目时,那种“我能行”的成就感,比家长说一百遍“编程有用”管用多了。

深圳有这么多做项目式教学的机构,家长不妨带孩子去试试——毕竟,编程的本事,从来都是在“做”里练出来的。